讨论会于2012年10月20日下午在鸿业大酒店第八会议室举行。澳门社会保障学会的陈建新老师主持了该次会议,哈尔滨商业大学的陈淑君教授对发言的内容作了点评。
北京工商大学的李春玲老师以北京为例,探讨了城镇居民收入满意度的多维度测量问题。李春玲老师认为,对“收入”概念有些学者理解不严谨。李老师基于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满意度由2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项目构成,利用因子贡献率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获得各级指标权重值。多维度收入满意度测量结果显示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满意度较低,为此政府应采用相应的收入分配调节措施以提高收入满意度、改善居民福利。李老师通过大量举例,认为养老保险供款机制出现了问题(个人缴费、集体缴费为主要问题),应当让需求主体多一些表达渠道。
华东师范大学的郑雄飞老师探讨了破解当代中国社会保险缴费率的“身世之谜”。郑雄飞老师从基本概念入手,通过辨析社会保险费率的内外部相关关系,尤其是透过分子分母效应发现:我国的社会保险缴费数额远低于发达国家。当前费率只是“虚高”,只是增加了职工的参保价格而非企业的参保成本;纵向来看,缴费也没有实质性的增加,综合物价等因素甚至是在降低的。最后,郑老师认为:社会保险费率改革不能操之过急,应当由外向里推进,在补偿历史欠账和初次收入分配失衡格局得到有效扭转之后,通过待遇确定型向缴费确定型转变等措施来降低费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陈红老师发言的题目为《对北京市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研究》。陈老师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愈发引起社会关注。失能老人需要更多更好的长期护理服务。发展长期照护商业保险,应树立“组合拳”的发展战略。设计组合型的保险产品,把保障失能风险、长期护理服务和保险金的增值结合起来。陈老师将研究视角置于市场化下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构建上,力图通过对北京市长期护理需求与供给的现状分析,探讨了北京市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路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康冉同学对河北省社会保障水平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康冉同学认为:随着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颁布和施行,我国的社会保障整体水平日渐提高,而各省市的社会保障水平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河北省也期待着确定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康同学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方法,结合相关指标对河北省社会保障水平进行客观评价,并对其适度性进行分析描述,目的是全面展现和定位河北省社会保障水平,并且深入地探讨产生该结论的原因,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保证河北省社会保障体系的良性运转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王锦同学发言的题目为《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一个研究综述》。王锦同学认为:2009年颁布的新医改方案提出了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各项举措,其中落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 9 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本次医改的一项重要成果和重大突破。流动人口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工作多集中于高危险、高体力以及低收入领域,而在卫生服务领域却难以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水平的基本服务。其发言包括三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研究、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难点探析、关于改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尹婷婷同学发言的题目为《农村社会救助方式多元化初探》。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贫困状况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社会保险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社会救助的意义尤为重要,而救助的目标又决定了救助的方式。最后,尹同学认为不同的救助方式都有不同的优缺点,不同的目标群体对各种方式的需求也不一样,我们应该尽可能扩展农村社会救助的形式,针对目标人群对救助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救助方式,以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此外,代用券的方式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比较好的经验,适时地引入代用券方式,更好地让农村贫困人口脱离贫困。
来自澳门社会保障学会的林辰乐老师对城市低保对象就业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林辰乐老师从文献综述入手,发现福利污名效应和“装”的理论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他提供的建议是:培训机构扫除心理障碍;社工参与促使社会融入;低保政策去污名化。
|